热门关键词:
1 综合管廊模具
综合管廊模具,简单说就是在地下挖个隧道,把两种以上的城市管线(像水管、电缆管这些)都集中放在这个人工挖的地下空间里,形成一种现代化的城市设施。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统一管理和设计。
从好的方面说:
首先,咱们国家之前算综合管廊模具的成本,只跟管道直接埋在地下的造价比,其实这不科学。得从建设、维修到管理全方面比,才能看出它的好。现在管道直埋只算前期花的钱,没考虑施工时堵车、以后重新挖了埋的成本。而综合管廊模具的省钱优势,正好体现在不用反复开挖上,比如对交通影响就小很多。
其次,现在城市地下的管线越来越多,乱得像蜘蛛网,还在不断增加。这些管线乱挖乱建,把有限的地下空间搞得一团糟。建综合管廊模具就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,能大大减少施工导致的堵车、地面乱七八糟的问题。
最后,地下的结构天生能抗震、防风、防洪,能减少自然灾害对管线的破坏,打仗时还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,让城市抵抗灾害的能力更强。
从难的方面说:
首先,综合管廊模具在地下,施工时会遇到很多技术难题,不好干。
其次,建这个东西要花很多钱,而且想收回成本的时间短,还得协调好各个相关单位。
最后,把不同管线放一个地下空间里,容易有安全隐患,而且现在关于综合管廊模具的法律还不够完善。
2 顶管模具施工
顶管模具施工的方法有很多,但差不多都是一个思路。下面就拿机械顶管模具来说说它的施工原理:一般是先挖个坑,在坑里装支座和千斤顶,靠着千斤顶的力量和掘进机往前推,沿着要铺管线的路线一直推进到另一头的接收坑。简单讲,就是一边挖地下的土,一边把管道接长往前推的方法。
3 矩形顶管模具与地下综合管廊模具的结合
先说说矩形顶管模具施工的历史。世界上最早用顶管模具法建的隧道,是 1826 年在英国伦敦开始修的、穿过泰晤士河底的矩形公路隧道。后来因为圆形的隧道衬砌受力均匀、内力小,施工也方便,所以之后一百多年里,几乎所有隧道都是圆形的。
到了 1960 年代,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开始研究矩形顶管模具技术,其中日本发展得比较快。咱们国家第一次把矩形顶管模具技术用在综合管廊模具项目上,是 2016 年 10 月 19 日的内蒙古包头新都市区项目 —— 经三路的地下综合管廊,要穿过建设路,用的就是矩形顶管模具。这几年,全国很多综合管廊项目都在用矩形顶管模具技术。
为啥选矩形顶管模具施工呢?
首先,一般圆形顶管隧道只能提前做好管节,而矩形顶管隧道的管节,既可以提前预制,也能在现场浇筑,选择更多。
其次,跟圆形顶管比,矩形顶管更适合浅土层施工,能不用把构筑物建得那么深。
更重要的是,矩形顶管的断面空间能充分利用,有研究说大概能节省 20% 的空间。
具体案例分析
案例 1:内蒙古包头新都市区项目
这个项目是经三路地下综合管廊要穿过建设路,用的是矩形顶管模具。它的施工难点有两个:
施工地点在城市主干道上,车特别多。要是用传统的 “明挖法”(就是直接把地面挖开施工),肯定会堵车。
这段路地下的管路、光缆特别乱,施工起来很麻烦。
另外,要是用 “盾构法” 施工,成本又太高。这两年,“土压平衡矩形顶管法” 一般都用在软土地区的城市地下工程里,比如已经建好的 “下人行连接通道工程”“上海轨道交通 6 号线站过街出入口” 等。
但这个包头项目的特殊之处在于,施工的土层是砂砾土。砂砾土有个特点:黏合力小、不容易形成稳定的土拱、自己能稳住的时间短,掘进机的刀盘上方容易小范围塌方,而且土的流动性差、挖出来的土不好运,土压仓里的压力也容易波动,很难保证土压仓和施工面的土压平衡。所以在砂砾土层里用矩形土压平衡顶管施工,比在软土里难多了。
更麻烦的是,施工区域还有地下市政管线。要是顶进时的施工参数设得不对,很容易让周围的土层变动太大,导致旁边的管线变形超标,甚至断裂,引发工程事故。不过这个项目很创新,还是把土压平衡矩形顶管法用在了砂砾土层里,而且成功了。
案例 2:江苏苏州项目
苏州是全国首批 10 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,2017 年 11 月 6 日就完成了综合管廊顶管施工的贯通。这个项目在苏州市城北东路和沪霍线高速入口的交叉处,管廊的顶管要穿过元和塘河道,还要穿过地下的给水管、雨水管、电信管线等。
这个工程在国内管廊领域算很有分量的 —— 它的断面是最大的,顶进的距离也是最长的之一。值得说的是,这个项目在技术上有创新:用了 “压浓泥” 和 “注触变泥浆” 结合的方法,来减少施工时的摩擦阻力。
两个案例的共同点
施工地点都在车多、人多的地方。
现场条件都复杂,地下管线又多又乱,要是用传统明挖法,得挖很多土,根本不现实。
要是用盾构法,成本高、工序还复杂。
所以对比下来,选矩形顶管模具施工是更聪明的选择。
咨询电话